前 言
梅尔·吉布森,是当今世界影坛上传奇的“天才”导演和演员。早在1996年,梅尔·吉布森便凭借其自编自导自演的古装片《勇敢的心》(Braveheart)囊括了当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摄影、最佳音响效果和最佳化妆五项大奖。吉布森初试牛刀便展现了他在做导演方面的能力和才华。
2004年,梅尔·吉布森自编自导的电影《耶稣受难记》(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详尽描写了耶稣生命中最后12个小时所受的残酷鞭打以及被钉上十字架的过程,充满暴力和血腥。它引发西方宗教和文化界的轩然大波,激起天主教徒与犹太教徒之间的论战。它甚至被指责成是一部反犹太主义的电影而成为《娱乐周刊》评选出的“25部最具争议影片”之首。
仅仅两年之后,2006年梅尔.吉布森推出导演新作《启示录》(Apocalypto)--这部试图反映玛雅文明覆亡的电影再一次引起了世界的瞩目。为真实的体现璀璨的玛雅文化,这部电影全片都是使用古老的玛雅语来作为对白。而玛雅人那古怪的纹身和装扮;茹毛饮血的狩猎场面;残忍恐怖的活人祭祀;逃亡和追杀之间的血腥搏斗以及令人叹为观止的修建金字塔的场面,无一不对观众的视觉和心灵都产生强烈的震憾和冲击。然而,《启示录》这部影片并没有帮助梅尔.吉布森在奥斯卡上有任何的奖项斩获。
影片《启示录》给予我强烈的视觉冲击,然而内心深处并能感受巨大的震撼,也就是说主人公难以引发观众深层情感共鸣。如果与吉布森导演的《勇敢的心》相比较,在艺术成就上确实差距较大。以下,我将以好莱坞编剧大师克里斯托佛.沃格勒的《英雄之旅》以及艾瑞克.爱德森的《故事策略》等经典电影编剧理论来剖析一下电影《启示录》的编剧艺术,与大家一起学习、交流。
一、孤胆英雄,涅槃之旅
克里斯托弗.沃格勒所著的《作家之旅》以其独创的“英雄之旅”故事模型对电影编剧理论产生了巨大冲击,被世界各国的电影导演们认为是好莱坞不朽的经典编剧教材,《spy》杂志尊称该著作为电影编剧界的“圣经”。
简要概述一下沃格勒创立“英雄之旅”的12个经典的故事段落分别为:1、正常世界;2、冒险召唤;3、拒斥召唤;4、见导师;5、跨过第一道边界;6、考验、伙伴和敌人;7、接近最深的洞穴;8、磨难(中间点、死亡和重生);9、报酬(掌握宝剑);10、返回的路;11、复活;12、携带万能药回归。著名的《星球大战》导演乔治.卢卡斯曾经说过,在创作剧本一筹莫展的时候,他看了约瑟.坎贝尔的《千面英雄》一书从而直接采取“拿来主义”的方法,创作了经典的《星球大战》的电影故事。而沃格勒的《作家之旅》正是汲取了坎贝尔的《千面英雄》和罗伯特麦基的《故事》两书道精华,凝练出故事的原理和真相,成就为编剧创作必备的“圣经”。
我将梅尔.吉布森导演的电影《启示录》与“英雄之旅”的12个故事阶段进行对照,发现该影片在故事叙事结构上,严格的遵守此经典理论,因而使得故事结构紧凑,故事脉络清晰。好莱坞编剧的基本功扎实,可见一斑。在此,我对电影《启示录》的「英雄之旅」的12段落作一个简要阐述。
《启示录》英雄之旅12段落,具体表现为:1、「正常世界」:虎爪(主角)与父亲天火石(导师)在自己祖辈生息的森林领地里捕猎;2、「冒险召唤」(刺激性事件):一群从玛雅帝国逃亡的奴隶闯入虎爪的家园,引发虎爪的恐惧和担忧。主人公对入侵者的内心恐惧被父亲一眼看破。在临进部落之前,父亲给予虎爪精神指引(此处电影主题呈现),要求他克服恐惧,勇敢面对生命;3、「拒斥召唤」:当晚篝火聚会上,虎爪出神的在思考白天发生的事情。晚上他做恶梦遇见闯入者。第二天早上,虎爪警觉着部落四周的动静。其实正是虎爪热爱自己的家园,又害怕失去家园,他表现出一种恐惧和忧虑;4「见导师」:玛雅帝国武装力量入侵,并毁坏了主人公的家园。虎爪眼睁睁的看着对面的父亲天火石被割喉。父亲临死前再次以导师身份对虎爪说出“不要害怕”,要勇敢的面对命运;5、「越过第一道边界」:虎爪与族人被当作俘虏,押解向玛雅帝国首都。在跨过大河时,一个遗孤的族人小姑娘说,“我会照顾好大家的”,虎爪回头看了一眼,这是正式离开了自己的家园领地(此时预示着在部落领地里,确实没有任何力量可以解救虎爪他们),故事发展不可逆了;6「考验、伙伴、敌人」:不久,俘虏们走在悬崖边上,一个虎爪的族人几乎坠崖,虎爪和呆子等几个族人拯救了他。然而,这位获救者还是被虎爪的杀父仇人——敌方【队长】给推下悬崖。考验(互相帮助)、伙伴(呆子等)、敌人(一号死敌,敌方队长)在此越发清晰;7「接近最深的洞穴」:虎爪等俘虏们被押上玛雅帝国的“祭祀台”,在推上断头台的时候,他感应到自己的妻子在召唤他回家。不料,日全食奇观出现,玛雅人没有在祭祀台上杀虎爪,主人公死而复生。正如沃格勒在书中所言,在这个阶段,主人公将处于生死边缘,且遇见“巨大的奇迹”。而后,在被执行处“猎杀游戏”的时候,虎爪的族人全部被猎杀毙命,但是虎爪却再次死而复生,直接杀死了玛雅「武士首领」人物的儿子。故事发展为更大的生死仇恨,冲突升级为“首领率部下誓死追杀虎爪”;8、「核心的磨难」(中间点,死亡和重生):影片的核心磨难始于虎爪杀死了首领的儿子,逃离死亡游戏现场。随后虎爪忍着伤痛逃命,首领率众武士对他展开噩梦般的追杀——虎爪历经黑豹追铺,数次无处藏身,最后被追赶到悬崖峭壁的瀑布边上,或死或跳崖;9、「报酬/掌握宝剑」:虎爪顺着瀑布跳下万丈深渊,侥幸生还。正在悬崖上的敌人迟疑、犹豫之中,虎爪傲视敌军重复了自己父亲经典台词,“我的父亲带着我在此狩猎,我还将带领我的儿子在此狩猎,这是我的家园”。他的勇气回归,克服了对侵略者的恐惧,当面直接藐视敌人(勇气就是“宝剑”)。首领用刀逼着手下跳崖,继续追杀虎爪;10「返回的路」:虎爪继续逃命,跌进了一个黑泥潭,当他从泥潭中爬起时,他忽然意识到,这是我的领地,我有足够的力量打败敌人——于是他利用一个大蜂窝,直接扔向追兵,击退了他们(从这里开始,虎爪进行了一系列利用领地环境的各种武器来阻击和歼灭敌人),这是他的心灵开始真正克服“恐惧”,回归“勇敢面对生命”的精神境界;11、「复活/高潮」:最后的对抗是敌方首领一箭射中虎爪,虎爪站立着几乎无法动弹,首领持刀冲杀过来。不料这是虎爪惯用的捕猎计谋,敌方首领被一排木箭刺穿身体,死不瞑目(木箭排是开篇时杀死野猪的暗器)。这是虎爪最后一次濒临死亡,且死而复生。敌方最后两位追兵继续追杀虎爪,直到海边沙滩,遇见了殖民者舰队(资本主义文明),他们觉得是神兵天降,忘却厮杀。虎爪立即返回去解救妻儿;12、「携带万能药回归」:影片中什么才是万能药?就是虎爪父亲所说的,“不以恐惧之心看待生命”,也就是要勇敢的面对生命,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片尾结局,妻子看着海边舰队,问虎爪,我们要过去吗?虎爪抱着初生的小儿子,对自己的妻子说,我们再去找一个地方,开始新生活。他的大儿子,海龟一脸的欢笑,跟随着父亲,重入一片原始森林。显然,虎爪开始了一种对主宰自己命运的自信,丛林就是自己的家园,他选择了父辈的信仰,而且从他儿子「海龟」的脸上笑容可以预见,海龟在丛林中也是感到非常自在和幸福的。
由此可见,电影《启示录》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孤胆英雄,他的“外在冲突”是从玛雅帝国逃出生天,返回部落去解救自己的妻儿,按照斯奈德的《救猫咪》书中所言,这是 电影中的A故事。A故事一般是展示外部冲突,展示主人公的动作对抗的故事脉络。我们还需要一个B故事来展示“内心冲突”并承载电影“主题”。B故事主要刻画主人公如何克服自己对敌人的恐惧,最后勇敢的面对生命,战胜强大敌人。可见,影片在故事结构上非常扎实,规定套路基本全部演练完整。然而,影片依旧存在着先天的故事原型缺陷,导致人物塑造和艺术成就上都难以出类拔萃。
二、质胜于文,主题失焦
很多影评人都会著文提到电影《启示录》是试图揭示玛雅文明的神秘消亡的原因,我以为这是一个方向性的误判和臆断。研读经典电影编剧理论后,我们应该知道,所有电影的主题只能是“一个”而且是非常“明确的“。国内某些电影人经常会说类似的话,“这部电影叙事宏大,内涵丰富,每个人可以解读出不同的电影主题,见仁见智,你自己慢慢体会吧”。有些电影编剧被影视投资人问到自己所写的某电影剧本到底要讲述什么故事时,该编剧会深奥的说出类似,“这个故事就是在讲述人性的多样性,每个人可以从中看见自己的影子”云云的废话。然后,有些电影投资人甚是钦佩编剧的这种高深莫测的艺术造诣,慷慨解囊,作出了壮士扼腕的悲壮之举,往往还有死而无憾的豪迈意气。
正是因为提炼“电影主题”是编剧理论研究中十分重要的课题,也是最需要攻坚的研究课题,因此诸多的电影编剧大师,都对“什么是电影主题”这个重大问题作出了自己的解读。为了便于阐述和分享,在此有必要将电影“主题”的内涵归纳总结。
好莱坞殿堂级编剧大师悉德.菲尔德在《编剧写作基础》一书中指出,“你需要一个主题来戏剧化的表现你的想法。主题被定义为动作和人物。动作就是发生了什么事情,而人物就是遇到这件事情的人。每个电影都有个主题,即故事是关于什么的。”
被誉为“好莱坞最棒的编剧教授理”的查德.沃尔特,他在《剧本-影视写作的艺术、技巧和商业运作》一书中也认同悉德.菲尔德的观点。他指出,“故事讲的是什么?这就是电影的主题。”他简明的举例说,《星球大战》的主题是“善良战胜邪恶,爱比恨多力量更大”;《外星人E.T》的主题是“爱你的邻居,不要恐惧未知的事情”;《公民凯恩》的主题是“金钱买不到爱,权利加财富并不等于幸福”;《教父》的主题是“家庭和命运紧密相连,无人能逃过命运安排”等。
美国天才剧作家、编剧理论大师拉约什.埃格里在《编剧的艺术》一书中,用“前提”来代指“主题”。他认为,构建一个完善的主题(前提)是由三部分内容组成的:人物、冲突和结局。他举例说明,《李尔王》的主题是“盲信导致毁灭”;《麦克白》的主题是“冷酷的野心导致自身的毁灭”;《奥赛罗》的主题是“嫉妒毁灭所爱的对象,也会灭自身”;易卜生写的《群鬼》主题是取自圣经的“父亲的罪孽,会殃及子孙”这句话,剧中人物的所有行动、冲突都源自这个主题。他同时明确的指出,“一个具有两个主题的戏一定是混为乱的”,“那不会成为好戏”。他对于两个主题的失败戏剧,做了部分例举和分析:《影子与实体》有两个前提,从前两幕到最后一幕到四分之三处,主题一直是“知识战胜迷信”,但是结局却变成“知识成了虚荣”和“迷信变成信仰”,戏剧连贯性上出现了混乱。他指出,一旦选定一个主题,对于编剧来说,这个主题就是“真理”!此后,所有的故事设置就是要证明这个“真理”的存在。
艾瑞克.爱德森在《故事策略》中,十分清晰的提出了“如何寻找主题”。他指出,“任何电影故事的主题通常都可以在主人公的人性弱点中找到”。他认为,主人公为了实现他的故事目标而奋力克服自己等缺点时,故事的主题也就随之浮现出来。他举例说明,“《怪物史瑞克》的主题通过主人公自身的人物成长得以揭示:为了找到真爱,我们必须坦然承受一些痛苦并依旧保持情感的开放。”他认为,《公民凯恩》的主题思想是,“为了获得爱情,我们必须先不计回报地去爱他人。”
世界级编剧大师罗伯特.麦基在《故事》一书中,十分睿智的指出,“真正的主题并不是一个词,而是一个句子——一个能表达故事不可磨灭的意义的明白而连贯的句子”。他喜欢把主体称为“主控思想”,为了让读者能更加精准的掌握“主题”的精髓,他给出了一个非常宝贵的公式:“主题=价值+原因”。他举例说,在克里特.伊斯特伍德主演的“肮脏的哈里”系列电影中,主题思想可以概括为“正义战胜了邪恶,因为主人公所使用的暴力更胜罪犯一筹。”《神探可伦坡》系列片片的主题是,“正义终于得到伸张,因为主人公比罪犯更加聪明”。罗伯特麦基说,“主控思想(主题)是故事意义最纯粹的形式,是变化的方式和原因,是观众会带入生活的人生观。”
还有其他一些经典编剧书籍中,都提及了作者自己对主题的理解。通过对众家电影编剧理论学习作横向比较,我个人对于罗伯特.麦基开创的“主题公式”, 拉约什.埃格里对主题的“内容构成”以及艾瑞克.爱德森关于“如何寻找主题”的技巧等相对推崇。因为对于学习者,这三位剧作大师所高度概括出一个提炼/寻找主题的路径,易于精准掌握,公式简单明了。
现在我们依据上述经典理论剖析一下《启示录》的主题思想。“故事的内在中心思想被称为主题,而任何电影电影故事主题通常可以在主人公的人性弱点中找到“,艾瑞克.爱德森在《故事策略》一书中明确的指出了寻找何处“寻找”电影主题,或者如何设置电影主题的最佳捷径。那么在《启示录》里面,主人公“虎爪”的人性弱点是什么呢?影片开篇不久,当虎爪在森林里遇见外来逃难者入侵领地时,他的父亲天火石就敏锐的指出虎爪心理上的弱点。依据编剧大师罗伯特.麦基「价值+原因」的公式,影片的“主题”借用电影中的导师,即主人公的父亲天火石的台词来归纳如下——“我们不应该以恐惧之心来看待生命(即,应该以勇敢之心来面对生命),因为当恐惧占据了我们的心灵,我们就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
中国的孔圣人有句名言:“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我认为这个衡量标准完全可以借鉴到我们的电影编剧理论中。质,在电影编剧理论中就是故事内核,也就是故事内容本身;文,就是基于故事结构设置,人物塑造等技巧和方法所表达的影片主题。我以为,假如故事情节过于繁多,叙事场面过于宏大,则容易忽略掉主题思想的提炼和浓缩,那么就是“质胜于文则野”,例如王全安导演的电影《白鹿原》;倘若处处用角色台词要表现主题,而忽视人物塑造的细节以及故事叙事的螺旋式上升,则让故事本身显得空洞,就像是数个小品的大杂烩,例如韩寒导演的电影《后会无期》、郭敬明导演的电影《小时代》系列。
电影《启示录》在英雄之旅的12阶段模型上,做了非常严谨的映照,这是构架电影的“质”。然而,这个看似紧张刺激的逃出生天的故事内核,在设置之处就将主人公虎爪置身于一个“被动”应对杀戮的境地,这是违背了悉德.菲尔德所强调的,塑造“主动性”主人公的经典定律的。当然,塑造被动性的主人公不是绝对不可以,事实上很多电影里面的主人公都是“被动型”的,但是这不能给观众传达强大的价值观。因而,这类电影要在艺术成就和商业价值上取得最高层面的褒奖,也是很难的。悉德.菲尔德的经典编剧理论告诉我们——“人物就是动作”,“没有冲突就没有动作,没有动作就没有人物,没有人物就没有故事,没有故事就没有电影剧本”。主动的主人公,总是最具魅力的,最能以自己的行动来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并依据此塑造出自身的人格魅力。
艾瑞克.爱德森在《故事策略》中指出,创建令观众共鸣的人格特质和故事情景有9种,它们分别是:1、勇气;2、不公平的伤害;3、本事;4、幽默;5、善良;6、身处险境;7、受到家人和朋友的深爱;8、努力;9、执着 。在影片《启示录》中,“身处险境”的情景占据影片时间太长,导致主人公长期处于被动做出“反应”动作的境地。此外,由于主人公虎爪是孤胆英雄,我们感受不到他“受到家人和朋友的深爱”,身边缺乏忠实伙伴的主人公,也是会削弱主人公人格魅力的。然而,电影“主题”的传达恰恰是需要观众认识到——正是因为主人公强烈的将电影主题“价值观”奉为真理,拼劲全力去捍卫这个真理,经历重重磨难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戏剧性需求,这才能让观众相信这一价值观,被主人公的人格魅力深深打动,甚至令他们泪流满面。这一切都需要在设置故事的时候,做好故事发展方向性的规划,将主人公置身于不断主动挑战敌手,不断打破命运的困厄,通过主动发起冲突来展示人物的勇气、努力、执着、本事。《启示录》在故事设置这个方面,显然具有先天的缺憾,直接导致主人公的人物塑造难以引发观众共鸣,主题思想难以聚焦,更无法升华。
三、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梅尔.吉布森导演的三部影片《勇敢的心》、《耶稣受难记》、《启示录》,为何只有《勇敢的心》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即叫好又叫做,获得毫不吝啬的五座奥斯卡小金人褒奖。而后两部影片《耶稣受难记》、《启示录》缺毫无任何奖项斩获?难道是奥斯卡评委们不再青睐这位天才导演了吗?事实上,症结所在就是后两部电影的“文”与“质”没有达到最佳的结合点,也就是故事内核与主题思想没有实现艺术层面上的融合一体。
电影《耶稣受难记》的片名本身就告诉我们,这是一个对历史事件进行艺术加工后再复述的故事。梅尔吉布森再有能耐,他也不可能罔顾宗教历史,将耶稣在受难前后的故事,塑造成一个主动积极的主人公。也就是说,这个故事内核本身明确了主人公在人格特质的塑造上面,可以展示9大特征中的少部分,如遭受不公平的伤害,身处险境等。另外,主人公的戏剧性需求也并不明确,对追求该目标没有表现出应有的勇气、执着、有本事等。这依旧削弱了观众对主人公的心灵共鸣,难以让观众把握本片的主题思想,更不要说让观众去接受影片主题所传达的价值观。这就必然令影片在艺术成就上,难以取得佳绩。这就可谓是“质胜文则野”,故事内核的阐述没有很好服务主题思想。
电影《启示录》的片名充满了“野心“,似乎的确是要引起人们对玛雅文明的覆灭的深思。然而,主人公虎爪本身不是玛雅人,他恰恰是要逃离玛雅帝国的外族人。假设,我们在故事设置之初,将虎爪设为主动型主人公——他的妻子和孩子被玛雅帝国武士俘虏了,然后虎爪独闯龙潭,克服重重困难,用自己在森林中学习来的智慧和技能,将妻子和孩子解救出来,并间接的促进了玛雅文明的毁灭。虎爪以一己之力,战胜了玛雅军事帝国的暴政,加速了腐朽玛雅帝国的崩塌。那么,观众就会相信,为了自己的家人/爱人,可以鼓起勇气对抗貌似强大的军事帝国,甚至可以摧毁一个腐朽的帝国。此时,这个电影所要传达的主题价值观,必然会深入人心。由此可见,传达一个价值观有很多故事可以讲,但是要令人信服,感人至深,就一定要构建好故事脉络,塑造主动型主人公,让他努力、执着和勇气,令我们更加勇敢的活下去。
最后,我们简析一下电影《勇敢的心》。影片以13-14世纪英格兰的宫廷政治为背景,以战争为核心,讲述了苏格兰起义领袖威廉·华莱士与英格兰统治者不屈不挠斗争的故事。主人公华莱士,是一个绝对主动性的英雄人物。他有明确的戏剧性需求:追求独立自由。他采取了一系列的主动进攻,去打击英格兰统治者。在主人公塑造的9个特质中,他几乎全部都拥有了——1、他有勇气,是反抗军英勇的领袖;2、他遭受不公平的伤害,未婚妻被杀害和家园被毁,以及自己最后被诱骗、杀害;3、他有本事,战场上杀敌无数;4、他有幽默感,与战友们和谐相处;5、他善良,以全族人的自由为斗争目标,不贪图个人利益;6、他身处险境,每一次大战都强敌环伺,亲自冲杀在疆场上;7、他受到战友们和亲人的深爱,甚至获得了王妃的深爱;8、他非常努力,为争取独立自由不辞辛劳;9、他很执着,临死前他高呼“自由”,这是他毕生的追求。所以,华莱士这个主人公的刻画是永恒经典的银幕英雄形象。因为对主人公品格的高度赞赏和深度共鸣,令观众在内心完全接受电影的主题价值观——“为了追求自由,我们应该奋勇斗争,死而无憾!”
故事内核必须为主题服务,不能孤芳自赏,自我膨胀;主题思想也必须时刻融入在故事发展中,确保主人公的戏剧性需求坚定而执着。“文”与“质”做到自然交融,水到渠成,这正是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文/玉龙堂主郭怀玉
2017年4月24日写于清华苑